连员工都嫌贵 泡泡玛特这次真尴尬了

Connor okex下载 2025-11-08 2 0

文|半糖可乐

11月6日,泡泡玛特DIMOO全新系列“新生日记”发售泰达币。当晚,泡泡玛特直播间员工展示“DIMOO新生日记系列挂链盲盒”(原价79元)时,一名工作人员脱口而出:“哎嘛,这东西卖79确实有点……”;另一员工随即回应:“没事,会有人买单的”。

事情发生后,社交平台引发大量对“情绪溢价”的讨论,大量网友对此解读为“内部吐槽公司定价高,暗讽消费者是韭菜”泰达币。11月7日,泡泡玛特对界面新闻回应称:“确实发生了直播事故,公司正在紧急调查,但不会开除直播事故中相关员工。”

连员工都嫌贵 泡泡玛特这次真尴尬<strong></p>
<p>泰达币</strong>了

涉事员工可能压根想不到,这两句随口吐槽,竟掀起如此大的风浪泰达币。有人直指两人对话有如戳破了“皇帝的新衣”。泡泡玛特产品成本和售价之间过大的差距,本来就一直被人诟病,现在连内部员工都嫌贵;“会有人买单”一言,瞬间让趋之若鹜的消费者成了笑话,打破了双方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默契,对品牌形象无疑是一次重创。

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很迅速泰达币。11月7日开盘,泡泡玛特股价下跌逾4%,创近半年来新低,“泡泡玛特大跌”这个话题一度登顶微博热搜榜首。而旗下产品部分“SKULLPANDA餐桌系列”再现品控问题,部分产品被紧急下架的新闻,对于泡泡玛特来说更是雪上加霜。

虽然泡泡玛特已经明确回应不会开除涉事员工,负面新闻所带来的利空可能只影响短期走势,但是这次风波,让亲眼见证这一切的网友对“打工人在工作中能闯多大祸”有了实感泰达币

就算风波很快就会过去,但它对泡泡玛特的影响,恐怕并不轻微泰达币

过去,有人总结泡泡玛特产品几宗罪:质量无法匹配价格,定价缺乏合理性;IP创新同质化,角色造型重复度高,长期依赖少数头部IP;大搞饥饿营销,明明是可以批量规模生产的快消品,却人为制造短缺,放任黄牛炒作等泰达币

严格来说,这些都不算大问题泰达币。无论是高溢价,还是限时限量发售,都是正常的经营模式。每个人的价值排序和心理价位不一样,只要有人买,买了后觉得值,就不存在价格虚高。

泡泡玛特的产品,这几年没少涨价泰达币。以前花39、59就能在里面买到不错的盲盒,但是现在价格普遍提高到69、79,但因为它被赋予的社交和情绪价值,还是有大把的年轻人买单。

展开全文

连员工都嫌贵 泡泡玛特这次真尴尬<strong></p>
<p>泰达币</strong>了

外界的吐槽声,没有妨碍它强劲的业绩表现:2025年第三季度整体收入同比增长245%至250%泰达币。其中,中国收入同比增长185%至190%;海外收入同比增长365%至370%。

觉得买贵了的人,在意的是它的实用价值泰达币。但很多消费者花高价购买泡泡玛特,看中的是附加在玩偶上面的抽象价值。有的把它当成社交货币,通过在社交平台晒图,获得社群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;有的享受拆盲盒的期待感和惊喜感,依恋它提供的情绪价值;有的则把它当作消费实力的象征。

但如果情绪价值、社交价值是购买泡泡玛特的重要理由,那品牌的社会口碑其实就变得很重要泰达币。想象一下,如果购买泡泡玛特的产品、在社交媒体秀自己的藏品,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嘲笑交智商税、被割韭菜,那消费体验显然会很糟糕。这会在无形中削弱购买力。

所以对泡泡玛特来说,在追求品牌溢价和维护口碑之间维持某种平衡,是很需要商业智慧的泰达币。而这次员工意外的一句吐槽,就是对这种平衡的一次打破,令泡泡玛特陷入一种极大的尴尬。要想走出这种尴尬,不在于如何处理失误的某个员工,最终仍取决于企业的运营策略。

评论